第一次读萧红是在初中二年级,那时候还不会读书。没错,是真真切切的“不会读”。翻了一遍就将这念头抛到九霄云外了,如今再重读萧红心境成熟,自然别有韵味。
重读萧红大概是因为那部《黄金时代》。这是唯一一部被我看了两遍的国语电影。很喜欢,是那种带着深深地无力感却仍有要看下去的冲动的影片。它以各种叙事风格详尽地描绘出了萧红悲怆而短暂的命运,是萧红命运的写照,更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萧红在写作《呼兰河传》时,她短暂的一生已经走到了尽头,经历过漂泊和流离失所,在人生的末端,以孩童的眼光,铸就了这部即是开始又是结束的巅峰之作。有人评价说这就是普通的叙事,并无多大新意,笔下也只是描绘出了呼兰河这座小城的琐事,甚至是自己所处范畴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之间的感情。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个时候的萧红也已经成了时代抗争者之一。她以一个女子甚至是孩童的眼光看待那些风俗恶习,迷信鬼怪,在她眼里这些其他人看来治病救人的古朴法子简直就是时代的废弃物才对。可大环境如此,人们自然不会也不可能信服。
《呼兰河传》看着似一部小说,又像是她的自传。林林总总观点各有千秋。这本书中出现最多的就是萧红家的小园子,里面有花有草,蜜蜂蝴蝶也都成群。我想这大概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游乐园了吧!也许外面各种污浊,但至少这一寸土地仍干净纯粹。萧红是个奇女子,一生坎坷,命途多舛,在文学上却造诣很高。我一度认为是当时的环境胁迫着一个弱女子将笔变成了刀。没办法,要么随波逐流,要么拼死抗争,这不是自己能左右的,而是时代的选择。于是萧红被除去了祖籍,这是个特立独行的女子,家庭也成了她的负担,所以在感情方面也陷入了泥淖,辗转反侧,不能成书。
有时候我也会想,吃尽了苦头的萧红为何有时间和精力来写书,其实细细想来,也只有写书才可以将这些琐事和苦难聊聊消除。高晓松曾说过“林徽因是海归大作家,萧红是个初中生”,这种言论我是不敢苟同的,虽然自觉高大师也是高人几等的大师,但是才华这东西,真不是读书多或者远渡重洋就能获得的。在她离世的那一刻也曾说“这一生所有的苦难和困境,都因为自己是个女人”。没错,大环境的束缚让萧红受尽了屈辱,民族的,精神的,肉体的。这些屈辱都是一把尖刀,插在存有良善之心的少女心上。换做是我,恐怕早已成为了时代的祭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关于呼兰河萧红最美好的时光,恐怕只有童年了。幸好时间交替,岁月更迭,将那种愚昧无知的守旧思想渐渐除去,不然这个世界还会有更多个萧红,那时候,恐怕你我也难免被时代吞噬,成为万千人类中的“守旧者”或是抗争未遂的陪葬品。
吕丰 |